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這裡沒有三千煩惱絲

髮型真是一種形象的外衣。

但我喜歡它是一種自主的表現,而不是性別的單一侷限;比如說男孩一定要短髮,女孩一定要有細柔的長髮。排排除了每個人的先天條件;髮量多與少,髮質的硬與軟,髮色深與淺等等…之外,仍有許多更改的空間與修飾的層面。

我們總是試著找出適合自己的髮型,在這一個階段過程裡歷經了許多的改變;筆直長髮留膩了就想咖擦剪掉,剪掉繁冗思緒剪掉千篇一律,擺脫過肩以後的既成印象,試著去迎接乾淨俐落的短髮,線條在臉頰旁點綴一個立體的面孔,帶來些許清新的朝氣感,讓人看起來十分舒服。短髮停佇久了而期待不再,反叛逆的心態也似乎無俚頭的循環,於是又開始留了長髮,想起一段段扎起馬尾的記憶。

經歷過了髮禁的年代,國高中時期的小平頭以及無層次的齊短髮詮釋了體制上的統一,學生本份不能花俏,不能大作文章與眾不同,儘管過多的挑戰還是得穿起黑皮鞋白襪百褶裙深色短褲加上質料總是不太透氣的聚酯纖維合成的襯衫,過多的髮目新舉只會更顯突兀,加據了旁人的眼光,也會不自在的獨自消化那困窘的情態,於是默然中矩與時共處,不改變也成為必然的結果,儘管心理總是嚮往的成分居多,卻只能寫下未完成的伏筆。

升學考試後的大學生活,各種面向來看是像在進入社會前的烏托邦,這一個階段充滿了萬象,思想與穿著的百花齊放也充分的表現青春血液裡的不甘心馴化的因子中引領更多的嘗試;復古與流行都是迷人的新鮮,在大眾文化的潮領之下,相形模仿更為一個基本的喜好背景,在時代感回復一種經典內化的過程,於是我們喜歡厚重的瀏海,喜歡圓鈍飽滿的線形,喜歡老搖滾硬漢的大波浪豪邁般激情等等,彷彿那樣的時髓都已經蛻變在喜愛的情調裡面,不斷的蘊釀成為自身獨特的魅力之一。

而一個好看的髮型,總是帶來許多吸引力,無形的襯托了品味的取向,美感也等同齊一了整體的視覺。服裝可以被issey miyake作建築結構來演繹,開發新的衣質來做到挺立般的效果,穿著中的模特兒在伸展台上行走有如移動的個體,改變了原有衣物總是袱貼的印象。髮型,其實也是充滿著實行的趣味,試著取找出切合的可能,也可以保持好整理以及看不膩的好心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