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班,返回了家中,早已過了晚飯時間的客廳顯得有些坦蕩,一餐還沒吃完的飯菜,淨放在桌上,等到餘溫完全卻散,才能放到下一個保鮮的中繼站,冰箱。
此時,媽媽正坐在椅手旁的緣處,眼角邊鑲著一個十分專注的神情,且低著頭把視域聚焦在行李箱的密碼鎖上,用手把號碼調了又調,來回不下數次,卻似乎是打不開,關於數字設定的記憶好像被抽掉了一般,淡望的理所當然。這是家中堪數頗大的旅行盒子,如果不是有長一點的旅外行程,或是要帶多一點的衣物禦寒,它幾乎僅是成為屋隅一角的擺置,偏偏,媽媽後天晚上要出發前往韓國,必須在這一兩天把外出的衣物備份入放,畢竟,“匆忙”不是家庭主婦所願見的理想座右銘,尤其是有了孩子以後。
「到底是幾號呢?」媽媽把這句話散佈在我和爸爸也聽的到共屬空間,我回答媽媽說:「去年冬天,一起去香港的時候,不是都還好好的嗎?不是也還打的開?」,爸爸的答腔更是一種腦筋急轉彎的含蓄說法,他是這麼說的:「媽媽呀,你看,這密碼有三位數,該不會是你的身高吧?還是我的身高呢?148跟162都來一下,試試看。」,我在一旁實在是憋不住笑,並說這號碼如果是一種紀錄的話,真是哭笑不得的窘況,當下也不知哪來的靈感,居然把高中時期一直學不好的數學帶入我脫口的話句,我便說著,唉,「三位數,從零到九,共三個空格,也就是十的三次方,如果都在一直不知道的情況下去編排,這樣的可能有一千個組合。」媽媽聽到我說了之後,開始乾著急,而爸爸開始翻閱任何有可能寫下這數字的雜記本,並且急著確認跟核對,試圖當著媽媽的希望指引。
十五分鐘之後,情況好像僵持住了,我告訴媽媽,「睡過一覺的隔天也許頭腦會清醒多一點,要不要明天再試試看?」話說完,建議也交付了,我回到了房間整理著要洗澡的衣物的同時,媽媽喊出了,「我打開了!」,我跟爸爸都十分有默契把彼此的聲音重疊並說,「是幾號?」,媽媽並說:「號碼很小,我試出來了,是299。」,我笑著說這號碼真是大拍賣的口號,頗有鮮明的平價性格,誰想得到其中的關聯呀?媽媽表示她也忘記當初理由的設想,總之是打開了。
生活裡的號碼組合,輕易的成了物件記憶的識別,一但久了,忘了,卻轉換成嚴肅據理的執法姿態,給了一個毫無轉圜的判別,成為現實的懲處。
2008年9月30日 星期二
2008年9月29日 星期一
愛老虎油

據說這種彩繪藝術,起源於數千年前的美索布達米亞(今伊拉克)及北非一帶,後於12世紀因蒙古人入侵而成為印度文化一部分。除了平日用來打扮外,傳統上印度準新娘會在出嫁前一晚做手繪 (Mehendi),來代表好運氣和愛情。
上個禮拜,去了新加坡看了雙年展,排程之外的時間就隨心情的遊踏,也一邊按照旅遊書的圖列吸引,去了小印度區,逛了當地午後還仍熱絡的市集,在嘗試心態慫恿之下,請當地的印度女孩幫我彩繪,我選了個老虎頭的圖,把牠畫在右內手臂上。
虎虎生風的維持了一個禮拜之後,開始隨著洗沫次數的增加,顯得有些脫落了,現在的樣子變成了半隻老虎,有時候,煞然一看,直覺的想著應該配上幼時朗朗上口的兒歌“一隻沒有眼睛,一隻沒有耳朵,真奇怪,真奇怪”。
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a telephone call
約莫五秒鐘前,我掛了一通電話,哦,不不不,應該是說從現在這個時間點往前推敲,一共是三通電話才對。
這三通電話要尋找的對象,剛好都是同一個人。
第一通電話撥來時,放在木質桌上的手機因為震動而產生了位移,在還沒被接起的分秒裡,顯得十分激烈。手機外螢幕上顯示著,一通令我陌生的家用電話號碼,劈頭正在蒐略腦房記憶的同時,由好奇心驅使的右手按起了接聽鍵,試著揭開猜疑。
電話彼端的陌生男子1用著平板且薄薄的口音,說了聲「喂」,之後,幾乎在等不到我任何回應的當下,繼續用著十分確信的肯定句來說著下一句,「魏先生」,而不是電話言語理應有的基本禮貌,如是「喂,你好,請問你是魏先生嗎?」等疑問句。這個充滿自信的聲狀,在我說著「對不起,你打錯了電話。」的霎那迅速瓦解,瞬間換成無比謙虛的連聲道歉。
掛上了電話,手機又震動了,又是一通家用電話,哦,不是剛剛那個號碼,不曉得是不是同一個人?當直覺在忖度裡繞轉,還是按下了通話鈕,很顯然的我認得幾秒前在電話停留的聲音,也是同一個人,但是剛剛的對話模式(一樣的語氣,一樣的措詞)完全沒有被時間給遺忘,只不過是隱匿在又一通的的陌生號碼裡,真讓人陷入答錄機的迷思裡,也是個無奈的收場。
當第三通電話又響起,有點不太想接,幾乎是想用行動來沉默回絕,卻又不想讓手機的震動的訊號給擾壞了手邊正在進行的工作,在矛盾的拉扯之下,我還是接聽了電話,本想在對方還未發任何一語之際,飛快地說「我想,對方應該是留錯了電話,我並不是你要找的魏先生。」,但我還是慢拍了點,對方拉抬嗓音的速度比我先馳得點了,陌生男子2操著台語腔調說「魏(台語)啊,咁無在耶?」,我在心裡笑了一下,心想著「換人打電話了歐?」,並禮貌性地回覆本來想說的解釋,於是,對方送給我好多個連續的「歹勢」,在他還沒掛電話以前,這個名詞出現的像機關槍掃射的子彈,持續又持續,直到雙方都離開了對話情境為止。
這個下午,「魏先生」變成了一個虛擬的人物。
我與兩名陌生男子,成為生活幽默短劇的臨時演員,毫無彩排。
而劇情大綱應該是這麼寫的:「一個充滿謎樣的魏先生,留下了一個錯誤的聯繫號碼,卻在城市進行隨機抽樣的分配,讓陌生的聲音在話筒裡被串接…。」
這三通電話要尋找的對象,剛好都是同一個人。
第一通電話撥來時,放在木質桌上的手機因為震動而產生了位移,在還沒被接起的分秒裡,顯得十分激烈。手機外螢幕上顯示著,一通令我陌生的家用電話號碼,劈頭正在蒐略腦房記憶的同時,由好奇心驅使的右手按起了接聽鍵,試著揭開猜疑。
電話彼端的陌生男子1用著平板且薄薄的口音,說了聲「喂」,之後,幾乎在等不到我任何回應的當下,繼續用著十分確信的肯定句來說著下一句,「魏先生」,而不是電話言語理應有的基本禮貌,如是「喂,你好,請問你是魏先生嗎?」等疑問句。這個充滿自信的聲狀,在我說著「對不起,你打錯了電話。」的霎那迅速瓦解,瞬間換成無比謙虛的連聲道歉。
掛上了電話,手機又震動了,又是一通家用電話,哦,不是剛剛那個號碼,不曉得是不是同一個人?當直覺在忖度裡繞轉,還是按下了通話鈕,很顯然的我認得幾秒前在電話停留的聲音,也是同一個人,但是剛剛的對話模式(一樣的語氣,一樣的措詞)完全沒有被時間給遺忘,只不過是隱匿在又一通的的陌生號碼裡,真讓人陷入答錄機的迷思裡,也是個無奈的收場。
當第三通電話又響起,有點不太想接,幾乎是想用行動來沉默回絕,卻又不想讓手機的震動的訊號給擾壞了手邊正在進行的工作,在矛盾的拉扯之下,我還是接聽了電話,本想在對方還未發任何一語之際,飛快地說「我想,對方應該是留錯了電話,我並不是你要找的魏先生。」,但我還是慢拍了點,對方拉抬嗓音的速度比我先馳得點了,陌生男子2操著台語腔調說「魏(台語)啊,咁無在耶?」,我在心裡笑了一下,心想著「換人打電話了歐?」,並禮貌性地回覆本來想說的解釋,於是,對方送給我好多個連續的「歹勢」,在他還沒掛電話以前,這個名詞出現的像機關槍掃射的子彈,持續又持續,直到雙方都離開了對話情境為止。
這個下午,「魏先生」變成了一個虛擬的人物。
我與兩名陌生男子,成為生活幽默短劇的臨時演員,毫無彩排。
而劇情大綱應該是這麼寫的:「一個充滿謎樣的魏先生,留下了一個錯誤的聯繫號碼,卻在城市進行隨機抽樣的分配,讓陌生的聲音在話筒裡被串接…。」
老爸是秋香
用過早飯的日晨,壁面上的掛鐘長針落在數字8和9的隙縫裡,客廳則因為沒有人聲的伴際,整個空間隱約地帶點靜置感,特別只有我獨自在家的時候,感受也會更具的被突顯。
回到了房間,正為打理今日行程而作準備的同時,漸響的電話鈴聲像是穿透用來作為隔間區分的牆,持續響著,在我聽來真是一種心情的干擾,畢竟不是很習慣在大清早要例行一種情境式的交談,而且還是不確定是誰打來的狀況之下,為了要中止鈴聲的漫性躁動,還是得移動步伐去把話筒接起。
「喂,請問您找誰?」
「$%^$%&%^&%&^*&^*&^」
電話裡,傳來一位中年男子的聲音。沒錯的話,我想我跟他是第一次說話,一開口的語言識別讓我腦裡晃盪盪的變成空白,不是中文不是台語也並非英文,我”啊”一聲,對方似乎也意識到我一點也不了解他的意思,於是,他改口說了「你爸爸在嘛?我是堂伯父」,我回覆著他說「爸爸外出上班,不在家」,並告知我他會撥打爸爸的手機,對方說了聲謝謝之後,便掛上了電話。
幾秒後的回神,才發現剛剛是“唐伯虎”跟我講電話,一開始就講客語的唐伯虎(堂伯父)。
回到了房間,正為打理今日行程而作準備的同時,漸響的電話鈴聲像是穿透用來作為隔間區分的牆,持續響著,在我聽來真是一種心情的干擾,畢竟不是很習慣在大清早要例行一種情境式的交談,而且還是不確定是誰打來的狀況之下,為了要中止鈴聲的漫性躁動,還是得移動步伐去把話筒接起。
「喂,請問您找誰?」
「$%^$%&%^&%&^*&^*&^」
電話裡,傳來一位中年男子的聲音。沒錯的話,我想我跟他是第一次說話,一開口的語言識別讓我腦裡晃盪盪的變成空白,不是中文不是台語也並非英文,我”啊”一聲,對方似乎也意識到我一點也不了解他的意思,於是,他改口說了「你爸爸在嘛?我是堂伯父」,我回覆著他說「爸爸外出上班,不在家」,並告知我他會撥打爸爸的手機,對方說了聲謝謝之後,便掛上了電話。
幾秒後的回神,才發現剛剛是“唐伯虎”跟我講電話,一開始就講客語的唐伯虎(堂伯父)。
high speed,please!!!!!!!!!!!!!!
最近,好耐性都被傲慢的車班給消兌完全。
炙陽侵襲的公車站牌下,聚集起等著來往城區的人,時間無法婉轉的被等待,班距拉的越長,就會擔心前往下個定點的目的性是否因此也被延誤?懊熱難耐的表情是集體互動的情緒,十分鐘過去,十五分鐘…,二十分鐘過去,遠方的端點,出現了一台大體積的車頭,停在紅燈前為下一站而準備。綠燈亮起,群車湧動,用速度來表態詮譯著前行,彷彿瞬間是賽車場的場景,都不約而同的看到了揮舞的黑白方格旗幟(此想像的靈感是來自於崔廣宇的錄像作品)。進站時的公車立即被人群撻伐,光是區區一站的停留,幾乎是呈現客滿的擁擠。
人多了,也多了每個人的不同目的需求,車速也在駛動當中做了很多變化,唯一共通的交集即是視線更新的緩慢,眼睛只能乾巴巴的對著窗外望;不整齊的市容,也有在白天失色的競豔招牌,更有各自形化成單一的骨幹的樹,孤植在灰質水泥台上,區分了行徑中的線道,也荒調地承展在縣市與縣市之中,私自成為一種弔詭的串聯。
身置其中,心情總是不好的多,因為一點也不想被禁錮在這種效率散漫的機制裡。
炙陽侵襲的公車站牌下,聚集起等著來往城區的人,時間無法婉轉的被等待,班距拉的越長,就會擔心前往下個定點的目的性是否因此也被延誤?懊熱難耐的表情是集體互動的情緒,十分鐘過去,十五分鐘…,二十分鐘過去,遠方的端點,出現了一台大體積的車頭,停在紅燈前為下一站而準備。綠燈亮起,群車湧動,用速度來表態詮譯著前行,彷彿瞬間是賽車場的場景,都不約而同的看到了揮舞的黑白方格旗幟(此想像的靈感是來自於崔廣宇的錄像作品)。進站時的公車立即被人群撻伐,光是區區一站的停留,幾乎是呈現客滿的擁擠。
人多了,也多了每個人的不同目的需求,車速也在駛動當中做了很多變化,唯一共通的交集即是視線更新的緩慢,眼睛只能乾巴巴的對著窗外望;不整齊的市容,也有在白天失色的競豔招牌,更有各自形化成單一的骨幹的樹,孤植在灰質水泥台上,區分了行徑中的線道,也荒調地承展在縣市與縣市之中,私自成為一種弔詭的串聯。
身置其中,心情總是不好的多,因為一點也不想被禁錮在這種效率散漫的機制裡。
high speed,please!!!!!!!!!!!!!!
最近,好耐性都被傲慢的車班給消兌完全。
炙陽侵襲的公車站牌下,聚集起等著來往城區的人,時間無法婉轉的被等待,班距拉的越長,就會擔心前往下個定點的目的性是否因此也被延誤?懊熱難耐的表情是集體互動的情緒,十分鐘過去,十五分鐘…,二十分鐘過去,遠方的端點,出現了一台大體積的車頭,停在紅燈前為下一站而準備。綠燈亮起,群車湧動,用速度來表態詮譯著前行,彷彿瞬間是賽車場的場景,都不約而同的看到了揮舞的黑白方格旗幟(此想像的靈感是來自於崔廣宇的錄像作品)。進站時的公車立即被人群撻伐,光是區區一站的停留,幾乎是呈現客滿的擁擠。
人多了,也多了每個人的不同目的需求,車速也在駛動當中做了很多變化,唯一共通的交集即是視線更新的緩慢,眼睛只能乾巴巴的對著窗外望;不整齊的市容,也有在白天失色的競豔招牌,更有各自形化成單一的骨幹的樹,孤植在灰質水泥台上,區分了行徑中的線道,也荒調地承展在縣市與縣市之中,私自成為一種弔詭的串聯。
身置其中,心情總是不好的多,因為一點也不想被禁錮在這種效率散漫的機制裡。
用螢光筆畫重點
四月下半旬以來,因為雨天的緣故,傘變成一種攜帶型的工具,撐展在灰濛的色景裡行走,一天,兩天,三天,甚值長達一個禮拜,都是用這樣的方式來記錄著每一天。感覺下了很多雨,空氣間承載很多的水氣,沉重重的垂拂在觸身而過的肌膚,略為涼意地拭去燥熱的溫度,唯一的好處是舒適,也有那麼一點癒合起心情的味道。
四月下半旬以來,打工和上學幾乎排滿了整個生活的順序。屬於一個人的時間規劃,相形之下,版圖變的縮小,是心理拉鋸過後的事實,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處境。夜晚,從捷運站蜂湧而去的人群裡離去,等著公車,期待著一種往返的心情。有一個晚上,幾乎是等不到末班車了,雨絲開始飄起,店家的霓虹招牌也逐漸淡去發著光的色澤,整個街道顯更為冷清,搭上了一輛計程車,冷氣直叟的往後座吹來,廣播電台的歌聲也不斷的放送,聽著不知名的陌生人的點歌心情,卻一點也沾染不上感同身受的訊息,而窗邊的映照的正是我緘默般的神情,時間剛好過了十二點,迎接另一個新的清晨。
四月下半旬以來,我開始變的有些健忘,逾期了兩次還書的時間,想起來的時候已經罰了款,幾乎是有史以來的最高金額,快要是一本書的二分之一。我只能揶揄自己說:「那些書,可能比較習慣在我的房間裡群體生活,至少,氣氛還是比圖書館合諧的多」。
四月下半旬以來,如果能看見披頭四till there was you歌詞裡的風景,那將會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幸福的事,屬於美麗愛情的開始,淡淡的,輕輕的。
四月下半旬以來,打工和上學幾乎排滿了整個生活的順序。屬於一個人的時間規劃,相形之下,版圖變的縮小,是心理拉鋸過後的事實,也不得不面對這樣的處境。夜晚,從捷運站蜂湧而去的人群裡離去,等著公車,期待著一種往返的心情。有一個晚上,幾乎是等不到末班車了,雨絲開始飄起,店家的霓虹招牌也逐漸淡去發著光的色澤,整個街道顯更為冷清,搭上了一輛計程車,冷氣直叟的往後座吹來,廣播電台的歌聲也不斷的放送,聽著不知名的陌生人的點歌心情,卻一點也沾染不上感同身受的訊息,而窗邊的映照的正是我緘默般的神情,時間剛好過了十二點,迎接另一個新的清晨。
四月下半旬以來,我開始變的有些健忘,逾期了兩次還書的時間,想起來的時候已經罰了款,幾乎是有史以來的最高金額,快要是一本書的二分之一。我只能揶揄自己說:「那些書,可能比較習慣在我的房間裡群體生活,至少,氣氛還是比圖書館合諧的多」。
四月下半旬以來,如果能看見披頭四till there was you歌詞裡的風景,那將會是一件令人感到十分幸福的事,屬於美麗愛情的開始,淡淡的,輕輕的。
一把傘
突然間不那麼討厭下雨的感覺是因為我手裡正握著一把紅色的傘。
顯明的飽滿色澤在空景染黑後仍不失顯目,搭配著整日衣著的配色恰如其分形成了一種合諧的視覺面,走著走著根本不覺得它只單一提供了避雨的功能,反倒是點顯成為配件的意義直線上升,滿足於當下的實際是透析生活本質不乏是種轉換心態的雅趣。
顯明的飽滿色澤在空景染黑後仍不失顯目,搭配著整日衣著的配色恰如其分形成了一種合諧的視覺面,走著走著根本不覺得它只單一提供了避雨的功能,反倒是點顯成為配件的意義直線上升,滿足於當下的實際是透析生活本質不乏是種轉換心態的雅趣。
午餐
如果沒有不想去上學的時候,午餐都會是在學校附近吃的。
純粹是「吃」,而不是建立在「享受」的心態之下。
中午十二點下課鐘一敲打,學生餐廳變的很擠,校旁五一四的巷飲食店當然也是擁擠,眼前的雜相讓我的胃早已退化在飢餓的敏感裡。距離銜接下一堂課的間距仍有相當大展幅的一個小時又四十分鐘,這漫長的閑餘很難在毫無計畫的同時打發,還是得乖乖的去「吃」一頓飯。
選擇吃什麼都好,對我來說都不是太大的偏執,滷味燙青菜或是麵食都可以,反倒是在哪吃才成為了一個考量。店裡一台電視機定準在新聞台裡播報的社會新聞嘈雜作響,聽的讓人分秒緊繃僵化,完全無法釋放出一丁點和協的氣氛,是一再抗拒的原因,累積成久了都間接造成飲食情緒的不健康負擔。
乾淨且寬鬆一點的流動空間,是最為基本的提供而不是變調後的奢求而已。
純粹是「吃」,而不是建立在「享受」的心態之下。
中午十二點下課鐘一敲打,學生餐廳變的很擠,校旁五一四的巷飲食店當然也是擁擠,眼前的雜相讓我的胃早已退化在飢餓的敏感裡。距離銜接下一堂課的間距仍有相當大展幅的一個小時又四十分鐘,這漫長的閑餘很難在毫無計畫的同時打發,還是得乖乖的去「吃」一頓飯。
選擇吃什麼都好,對我來說都不是太大的偏執,滷味燙青菜或是麵食都可以,反倒是在哪吃才成為了一個考量。店裡一台電視機定準在新聞台裡播報的社會新聞嘈雜作響,聽的讓人分秒緊繃僵化,完全無法釋放出一丁點和協的氣氛,是一再抗拒的原因,累積成久了都間接造成飲食情緒的不健康負擔。
乾淨且寬鬆一點的流動空間,是最為基本的提供而不是變調後的奢求而已。
午餐
如果沒有不想去上學的時候,午餐都會是在學校附近吃的。
純粹是「吃」,而不是建立在「享受」的心態之下。
中午十二點下課鐘一敲打,學生餐廳變的很擠,校旁五一四的巷飲食店當然也是擁擠,眼前的雜相讓我的胃早已退化在飢餓的敏感裡。距離銜接下一堂課的間距仍有相當大展幅的一個小時又四十分鐘,這漫長的閑餘很難在毫無計畫的同時打發,還是得乖乖的去「吃」一頓飯。
選擇吃什麼都好,對我來說都不是太大的偏執,滷味燙青菜或是麵食都可以,反倒是在哪吃才成為了一個考量。店裡一台電視機定準在新聞台裡播報的社會新聞嘈雜作響,聽的讓人分秒緊繃僵化,完全無法釋放出一丁點和協的氣氛,是一再抗拒的原因,累積成久了都間接造成飲食情緒的不健康負擔。
乾淨且寬鬆一點的流動空間,是最為基本的提供而不是變調後的奢求而已。
童年的逗點
週二早上九點四十五分,往常的這個時候是在錄音室剪輯著音軌檔案的。
例外的缺席是雨的冷颼感阻斷了上學的念頭,一想到滑過傘緣的雨水會沾濕衣服,手裡還得拿著一本厚實橘藍封面印著希臘哲人的原文讀本往著文學院二樓的中排教室走,心裡頭的哆嗦可就打的更勤了。
這一兩天讓鋒面盤據的的天氣著時回到了冬天的景象,走在街道上,深色系的衣容又再次重複起了。經過了每天等公車的地方卻沒有停下來,反而多穿越兩個十字入口,去了畢業後就好久都不再去的小學旁的圖書館,爬過了一層樓的樓梯,臨視著幾乎數不出縫隙的傘架,心想雨天人也真多?
這個小小的社區型圖書館大約一百坪左右,像極了三戶中產家庭在台北購買居住空間的總和。兩道長型的白色日光燈緊貼著樑壁,發不出任何溫柔的光線,僅靜直的守候在整個空間主軸所擺放的七個書櫃上,我不經意的巡閱每個書禎上的名字,密麻且忽大忽小的字體,以及各式不同顏色的表面,直到視線裡的斑駁感增生才順勢抽了一本感興趣的標目,鴻鴻的散文集「過氣兒童樂園」。
環顧了四週,兩人式的對座書桌皆立起一幢幢背影,而沙發區不時有雙手環抱打瞌睡的人鬆垮在一角,好似這裡是睡眠展示區,開放的揭露自我的疲倦也相當自然。再往更遠的方向推進,兒童閱覽區在不是假日時難得空出了安靜,我在小桌椅安靜讀了手邊的書,不一會兒,後面的窗子傳來做操齊口大喊由數字排成節奏的聲音,扁平共鳴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頓時,我覺得我的耳邊懸掛了不停擴音的喇叭,「改換位置也許比較好」,我是這麼想的。正起身的同時,前方好多身高矮小的幼稚園娃娃兵開始往我的方向走來,包圍了我,當下意識到這不是我的地盤,我成為了意外的侵入者,我的眼神由年齡的累積早已扞格一道分明的界線,在這些幼孩之間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的沙發區已有了寬敞的位缺,我坐了下來,拿了筆正在隨寫,一個孩子正經過打量著我的黃色鐵皮鉛筆盒,麥當勞買的。
彷彿那才是我們之間的唯一的共通連結。
例外的缺席是雨的冷颼感阻斷了上學的念頭,一想到滑過傘緣的雨水會沾濕衣服,手裡還得拿著一本厚實橘藍封面印著希臘哲人的原文讀本往著文學院二樓的中排教室走,心裡頭的哆嗦可就打的更勤了。
這一兩天讓鋒面盤據的的天氣著時回到了冬天的景象,走在街道上,深色系的衣容又再次重複起了。經過了每天等公車的地方卻沒有停下來,反而多穿越兩個十字入口,去了畢業後就好久都不再去的小學旁的圖書館,爬過了一層樓的樓梯,臨視著幾乎數不出縫隙的傘架,心想雨天人也真多?
這個小小的社區型圖書館大約一百坪左右,像極了三戶中產家庭在台北購買居住空間的總和。兩道長型的白色日光燈緊貼著樑壁,發不出任何溫柔的光線,僅靜直的守候在整個空間主軸所擺放的七個書櫃上,我不經意的巡閱每個書禎上的名字,密麻且忽大忽小的字體,以及各式不同顏色的表面,直到視線裡的斑駁感增生才順勢抽了一本感興趣的標目,鴻鴻的散文集「過氣兒童樂園」。
環顧了四週,兩人式的對座書桌皆立起一幢幢背影,而沙發區不時有雙手環抱打瞌睡的人鬆垮在一角,好似這裡是睡眠展示區,開放的揭露自我的疲倦也相當自然。再往更遠的方向推進,兒童閱覽區在不是假日時難得空出了安靜,我在小桌椅安靜讀了手邊的書,不一會兒,後面的窗子傳來做操齊口大喊由數字排成節奏的聲音,扁平共鳴曲「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五六七八、三二三四五六七八…」頓時,我覺得我的耳邊懸掛了不停擴音的喇叭,「改換位置也許比較好」,我是這麼想的。正起身的同時,前方好多身高矮小的幼稚園娃娃兵開始往我的方向走來,包圍了我,當下意識到這不是我的地盤,我成為了意外的侵入者,我的眼神由年齡的累積早已扞格一道分明的界線,在這些幼孩之間形成強烈對比。
最後的沙發區已有了寬敞的位缺,我坐了下來,拿了筆正在隨寫,一個孩子正經過打量著我的黃色鐵皮鉛筆盒,麥當勞買的。
彷彿那才是我們之間的唯一的共通連結。
這裡沒有三千煩惱絲
髮型真是一種形象的外衣。
但我喜歡它是一種自主的表現,而不是性別的單一侷限;比如說男孩一定要短髮,女孩一定要有細柔的長髮。排排除了每個人的先天條件;髮量多與少,髮質的硬與軟,髮色深與淺等等…之外,仍有許多更改的空間與修飾的層面。
我們總是試著找出適合自己的髮型,在這一個階段過程裡歷經了許多的改變;筆直長髮留膩了就想咖擦剪掉,剪掉繁冗思緒剪掉千篇一律,擺脫過肩以後的既成印象,試著去迎接乾淨俐落的短髮,線條在臉頰旁點綴一個立體的面孔,帶來些許清新的朝氣感,讓人看起來十分舒服。短髮停佇久了而期待不再,反叛逆的心態也似乎無俚頭的循環,於是又開始留了長髮,想起一段段扎起馬尾的記憶。
經歷過了髮禁的年代,國高中時期的小平頭以及無層次的齊短髮詮釋了體制上的統一,學生本份不能花俏,不能大作文章與眾不同,儘管過多的挑戰還是得穿起黑皮鞋白襪百褶裙深色短褲加上質料總是不太透氣的聚酯纖維合成的襯衫,過多的髮目新舉只會更顯突兀,加據了旁人的眼光,也會不自在的獨自消化那困窘的情態,於是默然中矩與時共處,不改變也成為必然的結果,儘管心理總是嚮往的成分居多,卻只能寫下未完成的伏筆。
升學考試後的大學生活,各種面向來看是像在進入社會前的烏托邦,這一個階段充滿了萬象,思想與穿著的百花齊放也充分的表現青春血液裡的不甘心馴化的因子中引領更多的嘗試;復古與流行都是迷人的新鮮,在大眾文化的潮領之下,相形模仿更為一個基本的喜好背景,在時代感回復一種經典內化的過程,於是我們喜歡厚重的瀏海,喜歡圓鈍飽滿的線形,喜歡老搖滾硬漢的大波浪豪邁般激情等等,彷彿那樣的時髓都已經蛻變在喜愛的情調裡面,不斷的蘊釀成為自身獨特的魅力之一。
而一個好看的髮型,總是帶來許多吸引力,無形的襯托了品味的取向,美感也等同齊一了整體的視覺。服裝可以被issey miyake作建築結構來演繹,開發新的衣質來做到挺立般的效果,穿著中的模特兒在伸展台上行走有如移動的個體,改變了原有衣物總是袱貼的印象。髮型,其實也是充滿著實行的趣味,試著取找出切合的可能,也可以保持好整理以及看不膩的好心情。
但我喜歡它是一種自主的表現,而不是性別的單一侷限;比如說男孩一定要短髮,女孩一定要有細柔的長髮。排排除了每個人的先天條件;髮量多與少,髮質的硬與軟,髮色深與淺等等…之外,仍有許多更改的空間與修飾的層面。
我們總是試著找出適合自己的髮型,在這一個階段過程裡歷經了許多的改變;筆直長髮留膩了就想咖擦剪掉,剪掉繁冗思緒剪掉千篇一律,擺脫過肩以後的既成印象,試著去迎接乾淨俐落的短髮,線條在臉頰旁點綴一個立體的面孔,帶來些許清新的朝氣感,讓人看起來十分舒服。短髮停佇久了而期待不再,反叛逆的心態也似乎無俚頭的循環,於是又開始留了長髮,想起一段段扎起馬尾的記憶。
經歷過了髮禁的年代,國高中時期的小平頭以及無層次的齊短髮詮釋了體制上的統一,學生本份不能花俏,不能大作文章與眾不同,儘管過多的挑戰還是得穿起黑皮鞋白襪百褶裙深色短褲加上質料總是不太透氣的聚酯纖維合成的襯衫,過多的髮目新舉只會更顯突兀,加據了旁人的眼光,也會不自在的獨自消化那困窘的情態,於是默然中矩與時共處,不改變也成為必然的結果,儘管心理總是嚮往的成分居多,卻只能寫下未完成的伏筆。
升學考試後的大學生活,各種面向來看是像在進入社會前的烏托邦,這一個階段充滿了萬象,思想與穿著的百花齊放也充分的表現青春血液裡的不甘心馴化的因子中引領更多的嘗試;復古與流行都是迷人的新鮮,在大眾文化的潮領之下,相形模仿更為一個基本的喜好背景,在時代感回復一種經典內化的過程,於是我們喜歡厚重的瀏海,喜歡圓鈍飽滿的線形,喜歡老搖滾硬漢的大波浪豪邁般激情等等,彷彿那樣的時髓都已經蛻變在喜愛的情調裡面,不斷的蘊釀成為自身獨特的魅力之一。
而一個好看的髮型,總是帶來許多吸引力,無形的襯托了品味的取向,美感也等同齊一了整體的視覺。服裝可以被issey miyake作建築結構來演繹,開發新的衣質來做到挺立般的效果,穿著中的模特兒在伸展台上行走有如移動的個體,改變了原有衣物總是袱貼的印象。髮型,其實也是充滿著實行的趣味,試著取找出切合的可能,也可以保持好整理以及看不膩的好心情。
大姆哥也有主打歌
那個傍晚,那個空蕩的會議室,我一個人在那個空間裡佇足,正要試著移動桌椅位置的同時,時間大約空置了三秒之之久的懸念,遽然毫無預期的轉換成一聲單一的巨響,啪拉的一聲,桌子重垮在我的腳上冷眼的壓了一道深深痕跡,下意識的反應應該是在眼眸之間的濕潤,含痛的眼淚成為了事實。於是,走路不方便的狀態從身理牽連到心裡的反應真是俱全,哪裡都不方便去,單一的風景在視覺的顯影重複了太多,複膩的毫無選擇。
我開始稱呼大拇指裡的這個淤青的名字叫悲壯,我親愛的悲壯。
還好,還好還蠻能懂得開發心境般的旅行,不得不承認這是自己開發的旅遊計畫,參加的對象只能是感官的二體;眼睛跟心。
首先,床邊的cd架上除了存放了我喜歡專輯之外,還貼著一張有著異國風情的小酒館照片,一個穿著乾淨整潔的女侍在吧台裡,為著即將到來的客人張羅著即食的餐點,堆疊的咖啡杯上擺著剛在油鍋裡伸展的吉拿棒,金黃的外衣真讓人格外感到舒服,如果手邊有著一杯香濃的熱巧克力,可以一起沾裹著吃,也把這樣的擬想之景拉到那個充滿陽光的熱情島嶼,西班牙的早晨多了一份輕鬆。在圖片裡的巡視之後接下來的是雜誌出現的北歐風光,冬天的哥本哈根,嚴肅的冷意也不謀而合的呼應這些日子以來台北的氣溫。一張張具有設計感的圖片,由白色的基調開始出發,更顯的是遠離喧囂的保護色,女主人的家有溫馨的氣息,簡單的擺設傳承了古老智慧的經典,不論白晝黑夜都習慣點著蠟燭,把溫暖的氣息一直囊擴到家中的每一個角落,私密的感性都有深度的儲存在百坪不大的房子裡,這樣的氣氛是一種精神理想。
彼方,是隔著遠洋的土地,屬於歡迎的美好都成為了心裡的嚮往,好希望有一天可以拋棄我的悲壯,真正的用腳下步伐越兌實境的里程。
我開始稱呼大拇指裡的這個淤青的名字叫悲壯,我親愛的悲壯。
還好,還好還蠻能懂得開發心境般的旅行,不得不承認這是自己開發的旅遊計畫,參加的對象只能是感官的二體;眼睛跟心。
首先,床邊的cd架上除了存放了我喜歡專輯之外,還貼著一張有著異國風情的小酒館照片,一個穿著乾淨整潔的女侍在吧台裡,為著即將到來的客人張羅著即食的餐點,堆疊的咖啡杯上擺著剛在油鍋裡伸展的吉拿棒,金黃的外衣真讓人格外感到舒服,如果手邊有著一杯香濃的熱巧克力,可以一起沾裹著吃,也把這樣的擬想之景拉到那個充滿陽光的熱情島嶼,西班牙的早晨多了一份輕鬆。在圖片裡的巡視之後接下來的是雜誌出現的北歐風光,冬天的哥本哈根,嚴肅的冷意也不謀而合的呼應這些日子以來台北的氣溫。一張張具有設計感的圖片,由白色的基調開始出發,更顯的是遠離喧囂的保護色,女主人的家有溫馨的氣息,簡單的擺設傳承了古老智慧的經典,不論白晝黑夜都習慣點著蠟燭,把溫暖的氣息一直囊擴到家中的每一個角落,私密的感性都有深度的儲存在百坪不大的房子裡,這樣的氣氛是一種精神理想。
彼方,是隔著遠洋的土地,屬於歡迎的美好都成為了心裡的嚮往,好希望有一天可以拋棄我的悲壯,真正的用腳下步伐越兌實境的里程。
super and market
每次搭公車從永和到公館的路途當中,總會看到橋下標立了許多顏色的傘座,俯視的角度出現色彩斑駁的錯置,當公車前駛過去,繽紛的影子好像就這麼的印留下來,這是福和橋的風景。
腳下踩著有點潮濕的軟泥巴以及小碎石子,週末加了點雨的天氣的清晨,還是忍不住吵雜聲的穿梭,我第一次來。橋下的空地,分為兩個區塊;一邊是像傳統的菜市場,另一邊則是充滿老調氣息的跳蚤市場。菜販肉販與水果商人的迎陣儀式;物美價廉的商品,是新鮮高麗菜剛從貨車上卸載下來,顆顆大又圓,也有正處於季節盛產的雞蛋丁,自家栽種號稱有機無農藥的紅蘿蔔和各式的蔬果,還有十分受到歡迎的肉類,黑毛豬放山雞,在這裡獲的生活與滿足的人,多半是家庭主婦和上了年紀退伍的老兵,手裡提著簡樸的食材,期待著啟動味覺靈敏的調味,一起把幸福佐味下肚。
而旁邊散落的攤販,一堆堆的像極了在沙灘擱淺的旅人,時空是他們搭乘的船隻,他們試著航行,急欲航過物質文明的更新,科技汰換的潮流,但是卻被先進的巨浪給打散了,於是小販們各據一頭,大大小小的心肝寶貝交錯在地底上,充滿各個年代的老物品,不斷地划向腦海中尋求認同和記憶的組裝,關於過去的生活物件。在市集的人,多半是上了老東西的隱,反覆穿梭的身影是一場巡禮,每個看似不太起眼的小據點,對我來說都是充滿了吸引的張力;60、70年代的電影雜誌,封面人物的印刷色澤不復飽滿的狀態,於是帶著歲月的鄉愁融入了褪色的無盡緬懷。還有好多生活器皿,都和20年前我還在高雄的小眷村,那個外婆廚房裡看的見的碗盤,都十分的雷同。也有像座小山被堆起來的好多時鐘,靠近翻找很多都聽不到時針秒針的滴答聲了,零件都好像睡著了,脫落的漆和木頭都還可以用手去撫摸那種脫落的痕跡。也有許多零散的玩具,是很多個童年的產物,大同寶寶和早期可口可樂的紀念商品和麥當勞玩具等等…,還有很多的驚奇期待被挖掘。
兩個小時過去了,我與友人的手中提著一個95年紅色M&M的糖果玩具,以及一個綠色透光老玩具店會用來儲放糖果的罐子,還有新鮮的柳丁以及奇異果還有一把湯匙菜以及一盆小蘭花。
格外早起的清晨,十分新鮮也很充實。
腳下踩著有點潮濕的軟泥巴以及小碎石子,週末加了點雨的天氣的清晨,還是忍不住吵雜聲的穿梭,我第一次來。橋下的空地,分為兩個區塊;一邊是像傳統的菜市場,另一邊則是充滿老調氣息的跳蚤市場。菜販肉販與水果商人的迎陣儀式;物美價廉的商品,是新鮮高麗菜剛從貨車上卸載下來,顆顆大又圓,也有正處於季節盛產的雞蛋丁,自家栽種號稱有機無農藥的紅蘿蔔和各式的蔬果,還有十分受到歡迎的肉類,黑毛豬放山雞,在這裡獲的生活與滿足的人,多半是家庭主婦和上了年紀退伍的老兵,手裡提著簡樸的食材,期待著啟動味覺靈敏的調味,一起把幸福佐味下肚。
而旁邊散落的攤販,一堆堆的像極了在沙灘擱淺的旅人,時空是他們搭乘的船隻,他們試著航行,急欲航過物質文明的更新,科技汰換的潮流,但是卻被先進的巨浪給打散了,於是小販們各據一頭,大大小小的心肝寶貝交錯在地底上,充滿各個年代的老物品,不斷地划向腦海中尋求認同和記憶的組裝,關於過去的生活物件。在市集的人,多半是上了老東西的隱,反覆穿梭的身影是一場巡禮,每個看似不太起眼的小據點,對我來說都是充滿了吸引的張力;60、70年代的電影雜誌,封面人物的印刷色澤不復飽滿的狀態,於是帶著歲月的鄉愁融入了褪色的無盡緬懷。還有好多生活器皿,都和20年前我還在高雄的小眷村,那個外婆廚房裡看的見的碗盤,都十分的雷同。也有像座小山被堆起來的好多時鐘,靠近翻找很多都聽不到時針秒針的滴答聲了,零件都好像睡著了,脫落的漆和木頭都還可以用手去撫摸那種脫落的痕跡。也有許多零散的玩具,是很多個童年的產物,大同寶寶和早期可口可樂的紀念商品和麥當勞玩具等等…,還有很多的驚奇期待被挖掘。
兩個小時過去了,我與友人的手中提著一個95年紅色M&M的糖果玩具,以及一個綠色透光老玩具店會用來儲放糖果的罐子,還有新鮮的柳丁以及奇異果還有一把湯匙菜以及一盆小蘭花。
格外早起的清晨,十分新鮮也很充實。
真的是super model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