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上次在光點台北收看伍迪艾倫在曼哈頓裡擔綱自導自演,是好幾個週末前的事了。曼哈頓裡所描述的愛情,歷實的敘入男女在愛情角色易位的擺盪與掙扎,看過以後不免會在心理稍作發酵,因人而異的長,因人而異的短,都是極有可能,只因為那是貼切而生的愛情,也是熟悉的縮影現實。
當愛情來的理直氣壯,自身旋轉在愛與被愛之間的情狀考量之下,被愛的付出都會在自身的勇斷而犧牲掉,成了一昧偏執,然而在用上稱為安撫的理由,試圖讓之間摩擦的係數銳減,連想念的理由都不願再給予。成為嚮往的主動已經潰敗無境的這個時候,才會不甘寂寞的回到理想的模式,在還有愛為自身圜饒的眷戀,一道暫時性的保護膜新生,反到成為當下的汲汲營營的追求。
「我其實沒那麼愛妳,但我們還是可以在一起。」
「我失去了她,請妳別走。」
愛情的利益有著非邏輯式的原則。

1 則留言:
我愛這篇文章~我恨這個字詞驗證碼~過年有鄉可返嗎?沒有的話要記得約台北人黃璽蓉歐!
張貼留言